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86篇
  免费   8211篇
  国内免费   5214篇
电工技术   798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7432篇
化学工业   5226篇
金属工艺   4583篇
机械仪表   5611篇
建筑科学   4743篇
矿业工程   2960篇
能源动力   2583篇
轻工业   2299篇
水利工程   2277篇
石油天然气   7173篇
武器工业   1115篇
无线电   737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91篇
冶金工业   2145篇
原子能技术   1036篇
自动化技术   7979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918篇
  2022年   1730篇
  2021年   2001篇
  2020年   2137篇
  2019年   1839篇
  2018年   1683篇
  2017年   2343篇
  2016年   2548篇
  2015年   2672篇
  2014年   3782篇
  2013年   3894篇
  2012年   4771篇
  2011年   5110篇
  2010年   3894篇
  2009年   3986篇
  2008年   3675篇
  2007年   4629篇
  2006年   4291篇
  2005年   3607篇
  2004年   3090篇
  2003年   2744篇
  2002年   2242篇
  2001年   1827篇
  2000年   1717篇
  1999年   1429篇
  1998年   1113篇
  1997年   1011篇
  1996年   888篇
  1995年   767篇
  1994年   676篇
  1993年   439篇
  1992年   398篇
  1991年   323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249篇
  1988年   157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3篇
  1959年   14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改善连铸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状况,采用有限元法和有限容积法研究了大方坯结晶器电磁搅拌器结构对连铸结晶器内电磁场、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结晶器电磁搅拌器在400 A、3 Hz时产生的电磁力比传统结晶器电磁搅拌器在500 A、3 Hz时产生的电磁力更加均匀,对结晶器内钢液的扰动更强,可提高结晶器内的传热效率,有助于初始凝固坯壳和等轴晶的形成,改善方坯质量。  相似文献   
42.
李星亮 《煤》2020,29(1):19-21
煤层开采打破了上覆岩层原有的平衡,必然引起岩层的移动、破断,导致应力场和裂隙场的改变,工作面出现矿压显现。上覆岩层的岩性和组合结构对工作面开采覆岩损害特征分布影响显著,一般岩性越坚硬,上覆岩层应力集中程度越高,采动裂隙越发育,矿压显现也越明显;坚硬岩层尤其是关键层对覆岩的破断运动起控制作用,覆岩破断发展到一定层位后软弱岩层往往是抑制覆岩破断进一步向上发展的关键。当工作面上覆岩层同时存在远近场关键层时,近场关键层的周期性破断引起裂隙带范围内岩层的运动和工作面周期来压;而远场关键层的周期性破断导致地表裂缝或台阶下沉,工作面压力急剧上升,有时甚至导致煤矿动压灾害,尤其是远近场关键层同步破断时动力现象更明显。通过地面钻孔使远场关键层提前破断是防止此类动力灾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3.
迷宫密封的转子和定子部件之间的流场和流场力直接影响转子的振动和稳定性。为了深入了解迷宫密封的流场和流场力特性,选取旋转直通式迷宫气封为研究对象,利用稳态CFD分析方法,研究密封入口长度对旋转直通式迷宫气封泄漏、流场和流场力的影响。考虑和不考虑入口预旋的影响,计算不同入口长度的旋转直通式迷宫气封的泄漏量、流场速度流线、总压强分布、流体压力和流体黏滞力。结果表明:随着入口长度的增大,密封流场泄漏量先增加后减小,转子表面流体压力和流体黏滞力先增加后快速减小;入口长度影响着直通式迷宫气封流场力,存在一个特定的入口长度,使转子表面的流体压力和流体黏滞力最大;当考虑入口预旋时,泄漏量、流体压力和流体黏滞力均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44.
基于FLUENT软件提供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模型,利用动网格技术及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define Function,UDF),对发动机预燃室调节阀的自反馈调节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并分析阻尼参数对调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反馈机构可实现对不同压力扰动的及时响应,具有稳定流量的效果,改变阻尼参数可对调节响应速度和流量稳定性进行优化,其中摩擦力对调节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45.
46.
47.
In this article, two theories of the generalized thermoelasticity Green-Naghdi theory (of type II and III) are applied, as well as the coupled theor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and rotation under influence of gravity on 2D problem of a fibre-reinforced thermoelastic. The normal mode analysis is used to obtain the expressions for the temperature,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and the thermal stresses distributions. The resulting formulation is applied for two different concrete problems. The first concerns the case of a punch moving across the surface of semi-infinite thermoelastic half-space subjected to appropriate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second deals with a thick plate subjected to a time-dependent heat source on each face. Numerical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graphically for each problem considered. A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results predicted obtained by the two theorie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magnetic field, rotation and gravity field.  相似文献   
48.
摘要:针对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利用率不高的难题,采用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某钢铁厂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效率的效率模型。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局部非热平衡方程、真实气体SRK方程建立环冷机内气固两相换热模型。通过CFD仿真模拟,探究料层高度、循环风机输入烟气温度、烧结矿底部入口风速三项可控环冷机运行工艺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料层厚度在1~1.5 m区间每增加0.1 m,效率增加0.8%~1.1%;循环风温在100~140℃之间每增加10℃,效率增加1.4%~1.5%;烧结矿底部入口风速在0.9~1.9 m/s之间每增加0.1 m/s,效率降低0.18%~0.24%。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业运行数据建立效率正交试验优化模型,提高了该余热回收系统3.42%的效率。  相似文献   
49.
湿式摩擦副滑摩过程温度场与应力场相互耦合作用,温度场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压力、旋转速度、润滑流量作为湿式摩擦副工作参数对其温度场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界面温度场时空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同时研究界面温度场在摩擦副工作压力、相对转速和润滑流量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对偶钢片和摩擦片近外径侧更易出现高温和应力集中区,且对偶钢片相对于摩擦片更易出现温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情况;温度场中高温集中区与应力场中应力集中区相对应,最大温度随着压力增加、相对转速增大、润滑流量减少而显著上升,该结果得到试验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50.
沈久利  张玉存 《计量学报》2019,40(5):810-815
通过分析红外测温公式,研究物体发射率对红外热图像测温精度的影响,并找出影响物体发射率的因素。根据经典计算方法,发现了物体发射率在红外热图像测温应用中的局限。从红外热图像的角度对发射率的计算进行了建模,基于修正物体发射率得到提高红外热图像对非稳态温度场测量精度的模型。对铸铁、不锈钢进行了3组测温实验,红外热图像直接测量的最大误差分别为2.1℃、1.7℃、2.3℃,而所提出的方法测量的最大误差分别为1.0℃、0.7℃、1.6℃。通过对比分析3组测量结果数据验证了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